潮品电商是尚未长大还是难以长大?
何为潮流商品,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如果要给它加个定义的话,离不开几个特点:小众、有个性、有设计元素,代表独特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只要带有鲜明的个性就是“潮”。
而至于潮品电商,按照目前市场上的商家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潮流品牌服饰电商、创意生活家居、快时尚品牌、设计师品牌等。2015年潮品电商融资频繁,但目前国内的潮品电商存在一个通病:规模较小,声音不大。虽然它们一直存在,每家都很有特色,但终究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很多人都觉得它离自己很远,会认为潮品电商太过小众、不实用,从先天就给自己和潮流商品之间加上了隔离的屏障。
但是潮人经济离我们真的那么远吗?事实也许并不是这样。
概念模糊,彼此排斥
由于对“潮流品牌”没有一个业界公认的清晰概念,要统计现在到底有多少潮品电商会有些困难。加上潮流商品标榜的是“个性”“小众”“独特”,让那些本来能抱团将这个领域做大的公司互相之间有些许排斥的心理。我们在走访多家公司的过程中感到,每家潮品电商都想做“唯一”,这种想法造成了潮品电商在整个消费市场上声音弱,受众小。
模糊的概念只能吸引那些了解潮流商品的消费者,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潮流商品的消费者来说,让他们主动尝试潮流商品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用户获取难度大,消费人群分散
也正是由于潮品电商目前在市场上的声音还比较小,没有形成比较有影响力的规模,潮品电商在获取用户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设计师电商平台野糖网的联合创始人郭哲琳对《创业邦》表示,自己曾经在设计师电商行业有过两次创业的经历,综合观察,设计师电商的规模都不是很大。“我们的用户比较分散,因为目标用户是年轻的消费者,并不像白领消费者一样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这也让我们获取用户的速度稍微慢了一些。”此外,私囊优品的团队成员也曾向《创业邦》表示,由于规模难以扩大,导致了项目停滞,现在团队已经开始做其他的新项目。
现阶段,潮流商品的消费者并不集中分布在写字楼或者学校等区域,虽然也有如三里屯等线下潮人聚集的地区,但是在互联网上还没有一个规模足够大的能将这些潮人聚在一起的平台。用户的分散,加大了潮品电商获取用户的难度。
但是要做成定位精准的潮品电商,规模和发展速度必定会有一定的冲突。现阶段的潮品电商选择的是放慢增长速度,保持精准定位,避免成为下一个大而全的平台。有货YOHO!副总裁郝建垚说,为了能够持续地获取用户,有货YOHO!
主要依靠自己的媒体优势,比如《有货潮流志》《有货青春》等杂志吸引读者。它也计划做自己的社区来维持用户活跃度。但是在获取用户方面,由于没有以往的案例可以参考,所有的潮品电商也还处于摸索的阶段。
用户挑剔,唯低价论阻碍发展
潮流商品要追求个性和小众,所以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比较快,不同商品的库存也都比较低。这样的情况就增加了潮流商品的成本,使得潮流商品的售价较高。比如有货YOHO!的客单价大约在400元左右,这个价位高于国内很多平民电商平台。这种偏高端消费的电商,在扩大规模方面存在一定的压力。
而在中国电商市场被淘宝霸占多年的今天,很多消费者已经养成了“唯低价论”的消费心理。如何打破消费者这种心理,亟待解决。
由于对潮品文化的不了解,很多人还没有了解潮品文化。在教育用户的阶段,潮品电商要做的还有宣扬自己的理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它。如果一件潮流商品在大街上只有它的设计师能认出来,势必不能打开市场。
版权问题一直存在,新兴设计师势力弱
在中国,版权问题一直是令原创设计师头疼的问题。维权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占据了创作的时间,结果还有可能得不偿失;不维权,看自己的作品白白被别人利用,也会影响创作的心情。
而且,本来一件充满创意的商品,被侵犯版权之后变成了烂大街的“爆款”,这也就失去了潮流商品的意义。
与国外的发展情况不同,中国本土的设计师更加势单力薄,一方面是他们没有任何版权和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很多设计师年纪和资历都还比较浅,不能保护自己的作品好好地走向市场。
然而潜在水下的潮品电商确实有很多,并且随着消费升级,电商领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型的阶段。越来越多的独立设计师开始进入到潮流商品的设计领域,资本开始对潮品电商有所青睐,京东、阿里这样的大型电商也都开始在潮品方向上发力。
有一种“孕妇效应”,即随着自己的关注将偶然因素认作普遍现象。只要是接触过潮流商品的人,会发现大街上其实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潮人和潮品。借用“一搭”创始人张扬正的观点来表达就是:这些看似小众的消费应用其实并不小众,反而是很大众和普遍的,区别只在于每个消费者使用的频率不同。